companies' real bottlenecks in the post-ai era

发布于: 2025年10月12日

后 AI 时代,公司真正的瓶颈是什么?

Comet 2025-10-12 14.59.25.png

这个观点很有意思——后 AI 时代的瓶颈从「执行」转向「协作」和「上下文流动」。

他抓住了一个真实但容易被忽略的现象:当工具变得强大到可以消除执行瓶颈时,组织的其他结构性问题就会暴露。

这是典型的「限制因素转移」——过去我们担心代码写得不够快,现在 AI 可以秒写代码,但协作的混乱和认知的模糊依然存在,甚至变得更加关键。

但这个观点可能过于理想化了异步沟通和文档驱动的作用。

「执行不再是瓶颈」我认为是对的,Graham 的经典文章《Do Things That Don't Scale》核心思想就是:早期创业公司的瓶颈从来不是能否「大规模自动化」,而是能否手工地、深入地理解用户和产品本质。

如果 AI 能处理执行,那剩下的确实是「理解」和「决策」——这恰恰需要创始人亲自参与,不能外包。

CEO 作为「上下文官」的提法也很有价值。Graham 在《Founder Mode》中强调,创始人不应该简单地「雇佣优秀的人然后放手」,而应该深度参与公司运作,保持对关键细节的掌控。这和「维护信息总线」有相似之处——都在说创始人要确保重要的上下文不丢失、不变形。

但是「异步 + 文档」不是万能药。

这个「信息总线」本身会不会成为新的瓶颈?如果每个决策都要写文档、追溯 Why,那决策速度会不会反而变慢?早期创业公司最需要的应该是快速试错和迭代,而不是完美的流程。

第二就是「开会同步」被妖魔化了。Steve Jobs 每年会召集苹果最重要的 100 人开会——这些人不是按组织架构选的,而是按「重要性」选的。这说明高质量的同步沟通(尤其是跨层级、跨部门的)是有巨大价值的。问题不是「开会」本身,而是开低效的会。

这个信息总线的设计,对 10 人团队和 1000 人团队是完全不同的。早期创业公司根本不需要复杂的异步协作系统——创始人应该和每个人直接对话,亲自感受产品和用户的反馈。只有当公司真的大到创始人管不过来时,才需要考虑「总线」问题。

真正的瓶颈可能是「创始人不愿意做不 scale 的事」。

很多创始人过早地追求「系统化」和「流程化」,试图用工具和文档解决所有问题——但在早期,最重要的是创始人亲自理解用户、产品和团队。

与其构建一个完美的「信息总线」,不如让创始人成为那个总线本身——通过跳级对话、直接参与关键决策、亲自和用户交流,把上下文「装」在自己脑子里。等公司真的大到一个人装不下时,再考虑如何「分布式」地管理这些上下文。

最后,我认为不要把工具当成解决方案。异步沟通、文档驱动、单一信息源——这些都是好工具,但它们不能替代创始人的判断力和执行力。后 AI 时代的真正瓶颈,可能还是和过去一样:创始人是否真正理解自己在做什么,以及是否有足够的决心把它做成。

← 返回博客列表